回顧與展望:鐘表業有未來

回顧與展望:鐘表業有未來

回顧與展望:鐘表業有未來 專題文章

日內瓦,熟悉鐘表的人都知道這裡有著瑞士鐘表業的緣起,早在 16 世紀隨著擁有鐘表技術的新教徒聚集此地,在這兒出現了最早的鐘表業公會並出產了久負盛名的鐘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筆者走訪此地兩回,一為年底的鐘表大獎賽、二為年初的鐘表展覽會,正好應個景對於表壇有個回顧與展望。

2016 年對於全球鐘表業而言都不容易,據統計資料,執牛耳者瑞士鐘表出口已降到 80 年代的水準    那意味著瑞士表在石英危機後的復蘇,但回歸到這個水準真不代表復蘇,而是徹頭徹尾的淪陷,在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後,瑞士鐘表業確實該反思一下了,在市場大好的時候過度的投資擴大產能,當然符合逐利的市場原則,但是否符合沉澱了幾個世紀的鐘表產業規律呢?

回顧與展望:鐘表業有未來 專題文章

我們知道鐘表也是一件商品,尤其當時間的獲取變得如此容易的今天,這件商品的內涵也從單一的計時工具變得更加複雜並且綜合,任何單一的關鍵字都無法形容腕表,也讓腕表的製造與銷售變得更加多元化。所以在國際層面,我們需要一個視窗展示出腕表的多元化,甚至是作 PK,也可由此對腕表的多重面向有種思考與理解。日內瓦高級鐘表大賞(簡稱 GPHG)從 2001 年舉辦至今已經 16 屆,這十幾年正是鐘表業動盪、整合、發展的重要階段。去年 11 月筆者作為中國評委參加頒獎典禮,自認為其產業高度目前是唯一的,雖說最終獲獎者未必是每個人心中所選,但回顧 2016 年表款話題已綽綽有餘。

回顧與展望:鐘表業有未來 專題文章

回顧與展望:鐘表業有未來 專題文章
Bovet Recital 18 Shooting Star Tourbillon
回顧與展望:鐘表業有未來 專題文章
Ulysse Nardin Grand Deck Marine Tourbillon

2016 鐘表大賞有將近 180 個表款參與,獎項涉及十多個類別,以筆者的觀點無非關乎幾個範疇:人群(男表、女表)、功能(陀飛輪、時區、曆法、計時)、生活方式(運動表、珠寶表)、技藝(機械創意表、手工藝術表),以及消費(售價低於 5,000 瑞士法郎的表款)。這正是前述多元化的一種表現,在鐘表業早已成為定式,只不過 GPHG 通過其國際影響力使之定格,讓廣大的粉絲明白這種多元背後所映射的製表業價值,即使在鐘表業不是很景氣的2016 年,製表師依然熱情不減,尤其那些獨立品牌更需要交上一份特別的試卷,以彰顯自己的特立獨行。雖然獲獎表款各有各獲獎的理由,但落選者也未必都是經不起推敲的話題,比如 Bovet 和 Ulysse Nardin 都有多款入圍,但最終無一獲獎,是否能說表做得不好?答案是否定的。這讓筆者想到了 2016 年品牌的業績,有些自詡份額提升、有些平穩過渡、還有些持續下降,是否能說製表業未來渺茫?答案也是否定的。

回顧與展望:鐘表業有未來 專題文章
Omega Constellation Master Chronometer Small Seconds
回顧與展望:鐘表業有未來 專題文章
Drive de Cartier

沒有參與 GPHG 的 Omega 和 Cartier,也是筆者在 2016 年多著筆墨的品牌,前者推出世界第一枚 Master Chronometer 女裝表,徹底顛覆了女裝表技術標準,將機械表的理想主義進行到底;後者推出的 Drive 男裝表,令汽車與腕表合作的焦點放在了精緻的層面,已經得到市場的利好回饋。當然,筆者也不能忘記進入中國剛好 20 年的 Blancpain,20 世紀 80 年代就是因為其六大傑作預示了機械表的回歸,如果說那時還沒有完全脫離石英危機陰霾的瑞士表,已經有像 Blancpain 這樣的品牌無懼未來,那麼如今瑞士製表業所面臨的困難,也姑且算是又一個市場輪回的必然,有何懼之?

回顧與展望:鐘表業有未來 專題文章
孔雀雙陀飛輪運動表款

GPHG 雖然在日內瓦舉辦,但參賽者卻面向全世界的鐘表品牌,東方的中國和日本都有選手參與,廊橋和萬希泉,以及 Seiko 在過去一年的代表作品都有呈現,這就好比電影界的奧斯卡雖然在美國舉辦,但全世界的電影人都有份參與,當然也要經得起評委的眼光,還要棋逢對手,雖然主觀意願上都想獲獎,但客觀上又能夠促進世界鐘表業的競爭,意義已不局限於表款的勝負。在最近的金融時報上有一整篇對於中國表的介紹,就提到了上述的品牌,還有筆者佩戴的孔雀雙陀飛輪運動表款。2016 年中國製表業也受大氣候影響,但因為定位在 5,000 元以下的中價位,所以應對市場環境還比較靈活,北京表的「潛鋒」系列推出、陀翡利邇與中國國家登山隊的合作,都在逆市中強化了中國表的形象,也為鐘表市場多元化的現實添加了更多選擇。

回顧與展望:鐘表業有未來 專題文章

2017 日內瓦鐘表展(簡稱 SIHH)在 1 月份的開幕,不僅標誌著本年度瑞士首個表展的舉辦,也預示了瑞士製表業的走向,顯然「多元化」一詞可以概括之,新增加的獨立品牌使展商總數達到 30 個,首次增加了對外開放的公眾日,讓業外人士進入到高級製表的展示殿堂,這些舉措讓我們看到最為保守的瑞士鐘表業,也在採取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雖然市場還不是十分明朗,但今年的新款卻讓人振奮,尤其是訂製概念成為重要的話題,一味的降價或者推出新款,終究是應付市場環境的權宜之計,如果能夠細化市場,令最頂端的消費者能夠有機會感受訂製表的魅力,對於頂級品牌來說並不是一種創新,反而是一種回歸。

回顧與展望:鐘表業有未來 專題文章

不戀過往、不懼未來,鐘表業終究是朝陽產業!gphg.org / sihh.org

查看更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