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Panerai (沛納海) 推出了 Lo Scienziato Luminor 1950 Tourbillon GMT Titanio(PAM00578),突破性地以立體打印技術製作鈦金屬表殼,事隔兩年,新版本誕生,編號為 PAM00767,加入了藍色作點綴,洋溢海洋風采。
Panerai 於 2007 年推出首款陀飛輪腕表,內裡搭置自家研製的 P.2005 機芯,其後品牌的陀飛輪機芯都以此作基礎延伸發展,如 P.2005/S 是鏤空款,而 P.2005/T 就是鈦金屬鏤空款,它們的功能及佈局相同,備有小三針、第二時區連日夜顯示和動力儲存顯示,機芯鏤空後更能展示其特色。若純粹眼看手不動,你無法看出採用 P.2005/T 機芯的 Lo Scienziato Luminor 1950 Tourbillon GMT Titanio 與採用 P.2005/S 機芯的鏤空陀飛輪腕表之間差別有多大,直至拿起腕表,你就能在重量上完全感受其分別,47 毫米寬的 PAM767 僅重 92 克而已。
事實上,「輕」就是 Lo Scienziato 的最大賣點,由 PAM 578 來到 PAM 767 也一樣。觀其物料,它們採用的是十分常見的鈦金屬,但為什麼能夠擁有不足 100 克的重量呢?這就關乎其製作方法。一般鈦金屬表殼是以一塊實心鈦金屬切割打磨而成,而 Lo Scienziato 的表殼卻是以「直接金屬鐳射燒結」(Direct Metal Laser Sintering,DMLS)製作,亦即是 3D 立體打印技術。
雖然 3D 立體打印技術於近年才普及起來,但 DMLS 技術已有 20 多年歷史,而 Panerai 就是首個腕表品牌以此技術製作鈦金屬表殼。提到立體打印技術,可能你腦海內出現的畫面是由噴嘴擠壓出打印耗材,逐層堆疊出立體物件,但 DMLS 並非這回事。簡單來說,就是在機器的工作區內,鋪上一層鈦粉,利用纖維光學雷射把局部的鈦粉燒結成型,然後再鋪上一層鈦粉,再作雷射燒結,逐層築起表殼結構,最後只要撥開未經燒結的鈦粉便可看到表殼成品。每層鈦粉結構僅厚 0.02 毫米,屬高精度的打印質素,當然,表殼成型後會再作打磨修飾。
至此,你應該仍在疑惑 DMLS 與重量的關係,答案就是表殼並非實心的。Panerai 利用 DMLS 技術精確地打印出中空的表殼,使重量大幅降低,從外形上你不會看出分別,直至你把它放到手上。雖說是中空,但品牌已確保其堅硬度及抗拉扭等表現不會比傳統鈦金屬表殼遜色。而表圈、表底蓋及表冠等其他組件則仍是以傳統的鈦金屬切割製成。
除了表殼外,P.2005/T 的機芯夾板同樣用上鈦金屬製,由於鈦金屬的密度較一般零件所用的黃銅低約一半,故整枚機芯的重量才只有 23 克,較 P.2005/S 機芯輕三成,如果與非鏤空版的 P.2005 比,差別就更大了。
P.2005/T 的鈦金屬夾板與表殼十分相襯,而新作加入了顏色點綴後,則多添一點生氣及活力。其內影圈及刻度均呈藍色,細看會發現刻度依附著內影圈,形成懸浮的效果,又能佔去最少的位置,以騰出更多的空間供表主觀賞機芯,指針亦換上深藍色以作配襯。
Luminor 1950 Tourbillon GMT Titanio 沒有表盤,機芯就是面相。其鏤空畫面以幾何圖案構築而成,粗闊的圓形框架配上幼線方形網格,與傳統的鏤空風格截然不同。在兩個大圓窗下,除了能看到多枚齒輪組件外,還能看到發條鼓內的發條狀況,但別誤會它只有兩個發條鼓,實際上它是由三個鼓儲起達六天的動力儲存。3 時及 9 時位分別是第二時區的日夜顯示及小秒盤,第二時區的小時則由中軸三角箭嘴指針指示。當然最具吸引力力的還是 10 時半位的陀飛輪了。
Panerai 的陀飛輪是與別不同的,一般陀飛輪是水平轉動,而它是縱向垂直轉動,而且速度比一般陀飛輪快一倍,別人一分鐘走一圈,它 30 秒就完成了。Panerai 初代陀飛輪腕表的設計十分內斂,沒有在表盤設置陀飛輪視窗,要翻到背部才能看到,故特別在小秒盤內設有一個圓點顯示器,代表陀飛輪之運轉。雖然在鏤空款中已經能直接看到陀飛輪的轉動,但這活動圓點還是保留下來,並設於透視盤上,以免影響視野。
腕表的背部設有藍寶石水晶視窗,能進一步看到其機芯的幾何元素,而動力儲存顯示也設在背部的右下方。腕表搭配黑色皮革表帶,並飾有藍色縫線,呼應腕表主色之餘,也有助突顯運動風格。
Panerai Lo Scienziato Luminor 1950 Tourbillon GMT Titanio PAM 767 雖未有在功能或造型帶來突破,但輕巧的陀飛輪腕表本來就很討喜,加入藍色後也更活潑吸引,不過其產量比 PAM578 還要少,只有 100 枚,定價為 HK$ 1,056,000。paner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