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耐用金屬腕表指南

超耐用金屬腕表指南
超耐用金屬腕表指南 專題
撰文:Matt Reudink

當腕表不小心撞到門框、蹭到水泥牆或是被生耳叉刮到……這些不經意的失誤看似微不足道,但卻會令腕表「掛彩」,讓用家懊惱不已。今天這篇文章介紹的腕表或許能逃過上述的悲劇命運,因為一些腕表品牌已經採用了特殊合金製作或表面處理技術,大幅降低腕表遭磨損的機會,使之歷久彌新。目前有許多技術都可以提升金屬的耐久度,我們接下來也會談及其中的一些。同時,aBlogtoWatch 的編輯們也挑選了幾個最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為大家介紹它們在金屬強化技術上的獨到之處。

超耐用金屬腕表指南 專題

對於戴表、藏表一事,雖說有些用家喜歡侘寂之美,把腕表的磨損痕跡當作是其人生歲月的注腳;但也有許多用家沒有這種禪心,他們反而更重視簇新的外觀,並且對每一條新的刮痕都極為在意。幸運的是,製表業裡的冶金學家已經通過新的複合物料和強化工藝令表殼變得極為堅硬,即使是非常馬虎的用家也無需再擔憂會磨損腕表。

超耐用金屬腕表指南 專題

雖然有些製表商採用了創新物料(比如 Rado 在 DiaStar 系列上採用的陶瓷複合物料),不過大部分高硬度腕表還是以精鋼或鈦金屬為基礎打造。儘管各家實現材質硬化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大致可歸入以下三類。無論你選擇哪一種,這些腕表都能提供比常規產品更好的抗刮、抗凹性能,有些甚至在多年以後仍能保持「嶄新的外觀」。

超耐用金屬腕表指南 專題

讓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常見物料的硬度指數,以明確討論的前提。為了量化物料的硬度,科學家們制定了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努氏硬度、維氏硬度等度量體系。而製表物料往往以維氏硬度為標準(單位為 HV)  其量度的是被測物在壓頭施壓下的抗變形能力。一種物料的 HV 數值越高,其硬度也就越強。以下是一些常見腕表物料的硬度參考值:

316L 精鋼:~150-200 HV
鈦金屬:~350 HV
黃金:~140 HV
氧化鋯陶瓷:~1,200 HV
藍寶石水晶:~2,200 HV
鑽石:~10,000 HV

對於精鋼、鈦金屬以及黃金等物料,製表商會採用特殊的處理工藝改變其偏軟的性質,以應付日常生活中的意外碰撞。以下是其中一些主流技術:

超耐用金屬腕表指南 專題

硬化合金鋼

316L 精鋼在製表業的應用十分廣泛。這種由鐵、鉻(16-18%)、鎳(10-12%)以及鉬(2-3%)冶煉而成的合金具有強大的抗銹蝕能力,其維氏硬度約為 150-200 HV。而製表商通過調整 316L 精鋼的冶煉配方便能進一步擴展其後續處理的可能性,進而提升成品的硬度表現。比如在冶煉過程中去掉鎳,並加入碳和氮以改善精鋼的性能,Damasko 的精鋼便達到了 800 HV 的維氏硬度,這幾乎是 316L 精鋼的四倍。Sinn 以及其他品牌則會採用「Submarine Steel」或HY-80    一種類似 316L,但鎳、碳含量更低的合金。雖然它僅比 316L 硬一點點(大約 300 HV),但卻擁有極為出色的抗腐蝕能力,因此才能令潛水腕表無懼長時間的海水浸泡。總而言之,這類合金都具有堅硬、抗刮的特性,並也呈現出類似鈦金屬的深沉色調。

超耐用金屬腕表指南 專題

金屬表面硬化處理

除了冶煉上的難度之外,硬化合金鋼在脆性方面也不盡如人意,所以一些製表商更傾向於採用表面硬化技術。雖然這類技術有各種各樣的名稱(比如 Sinn 的 Tegimenting、Mercer 的 Ruggedizing、Bremont 的 EBE2000),但它們都是針對金屬外層的強化處理。這類硬化層可能只有幾微米厚,不過卻極為堅固、抗刮,其維氏硬度可能超過 1,200 HV。這種技術的優點在於可以應用在各種各樣的金屬上,無論是鈦金屬還是上文提到的 Submarine Steel 都可以進行額外的強化。但它的缺點是,如果遇上高硬度物體的衝擊,硬化層可能會如蛋殼般龜裂,而其內層的金屬也將因而受損。

超耐用金屬腕表指南 專題

硬化塗層

還有一種被主流腕表品牌廣為採用的技術是超級抗刮的硬化塗層,例如 Seiko 的 DiaShield、Citizen 的 Duratect(但其同時應用了塗層和表面硬化兩種技術),與 DLC(類鑽碳塗層)相似,它們是旨在提升物料表面的抗刮能力。Seiko 的 DiaShield 能夠達到約 500 HV 的維氏硬度,而 Citizen 的技術則能實現 1,000 HV-2,500 HV 的驚人成績。但任何硬化技術都面臨一大挑戰    腕表一旦出現劃痕就難以通過拋光進行修復。對於這些硬化技術,我個人最欣賞的一點就是它們普及度高,無論是入門級產品還是售價好幾千美元的腕表都會配備這樣的技術。以下便是由我們精挑細選,九款在硬化技術方面具代表性的腕表。

查看更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