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潮流浩蕩,從不恆常;瑞士鐘表展覽有大小的變化,已經不是第一次。眨眼我入行已十多年,回憶初入行時, Baselworld 和 SIHH 同樣是三四月舉行,其後 SIHH 要改早在一月舉行,據聞是因為要遷就當時日內瓦的汽車展覽而「無奈」改期。當年對媒體和鐘表行業營運者來說,一年內單是上半年便要兩次去瑞士參加鐘表 展,確是鍛煉意志、增強能力的好機會。接下來的巨變便是香港於 2013 及 2014 年舉辦了首兩屆的 「Watches & Wonders」 表展,不過其後的第三屆則移師到美國邁阿密舉辦,從此就一去不返。對於品牌而言,新表款由研發至推出市場需要細心策劃並以巧妙絕倫的推廣活動作配合,一但時間或地域上有所「改變」,就牽一髮動全身,可大可小!若問改變是好,是壞?「你自己諗啦」!
電子平台 VS 傳統平台
高檔鐘表是奢侈品中的「Niche Product」,近年來,很多品牌卻對不同用家群組以幾乎清一式用「 Mass」的方法做宣傳。對於我們的所謂傳統鐘表媒體來說,無形中是一個很大的「改變」。我們由伏案撰寫腕表文章,到現在要粉墨登上幕前拍 video,真的有苦自己知;在高清拍攝下,「梳髮服妝」缺一不可。沒有受過直播員、司儀、主持的面對鏡頭和專業讀白訓練,當然就不知會「NG」多少次!幹這麼多,只是希望得到高的點擊「數據」,希望得到品牌垂青。但高數據能代表到甚麼實質意義?真的能夠把腕表訊息準繩的傳達到鐘表買家和收藏家那兒嗎?
Baselworld 的變化
在5年前左右,Baselworld 開始 Revamp,聽說參展費用也以倍數上升。由於當時很多品牌已經開始使用影片在網絡平台去介紹新產品,每當展覽過後,也要馬上安排新產品到各地市場推廣……所有的微妙變化,使他們懷疑在 Baselworld 展覽的成效。後來相信是這個原因,Swatch Group 在2019年退出了 Baselworld,但竟然在Baselworld 的相同展期,Swatch Group 在 Zurich 舉辦了「行家展覽」。隨之,很多獨立品牌也開始懷疑參加 Baselworld 此等大型展覽的重要性。
COVID-19
早在剛過的農曆新年時,我已開始懷疑今年的 Watches & Wonders 和 Baselworld 可否如期舉行。意大利在疫情爆發初期,已開始禁止航班往返香港和中國。我向 FHH 的高層查詢過,他們當時否定押後或取消舉行展覽的決定,或許當時疫情沒有在歐洲肆虐吧!畢竟中國和香港在鐘表進口舉足輕重,佔有非常大比重的市場,如果亞洲區媒體和鐘表從業人員完全不能出席這兩個重要的鐘表展,主辦單位未必能夠達到理想的出席率,這無疑對品牌又會是一次很大的打擊。
繼韓國的疫情急轉直下後,好像是因為一位帶病毒的女士出席宗教活動而開始失控,我便心知不妙,這兩個表展真是沒可能繼續舉辦。不要忘記世衛組織的總部是在日內瓦!他們真的會看不到舉辦世界級展覽的風險嗎?有一點更令人費解的是,或許 Bvlgari 有先見之明,是第一個宣佈因疫情決定退出 Baselworld 的品牌,可是其後,主辦單位又高調地發出新聞稿説展覽如其舉行。最諷刺的是, Bvlgari 現在更高調地帶頭說要在 Watches & Wonders 的原定舉辦日期,在日內瓦河邊酒店舉辨 Geneve Days,對象是「歐洲區域」的行家和傳媒。故事峰迴路轉,欲知後事如何,不妨「自己諗下啦」!
表展的將來
很多人說 Baselworld 已經失色,甚至有人說要「另起爐灶」可以帶頭在香港攪表展。無可否認,Baselworld 的吸引力減少了很多。但是原因是在那裡呢?Baselworld 好像沒有洞悉到大幅增加了參展費用後,驅使大品牌離巢,將資源收回己用自行舉辦展覽,我始終覺得 Baselworld 的危機意識的確非常低!
行業展覽對從商人士來說是很重要的地方,我近年在不同的國際表展上,找到很多大膽及多元化的合作機會,從而個人發展上得到很大的增值。大家會問: 在瑞士舉辨國際表展真的再沒有意義嗎?而香港舉辦表展又能代替瑞士的模式?香港舉辨的表展又能否帶給行內人和參展品牌一樣或更多的商機?別忘記,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透過其傳統的國際展覽會作交流和貿易,固中的作用、層次、互動,難道只是給本地行家「掃門前雪」?「再自己諗下」啦!
看來2020年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年份。也許 Baselworld 和各大品牌可以藉著這個「寒冬」來圍爐取暖,評估一下這幾年的商業策略。希望當疫情過後,大家都能夠準備好迎接新的市場「盛夏」。而對我家小朋友來說,剛巧遇上停課的「悠長假期」,爸爸又不用遠行,有更多時間在家工作和陪伴她們,真是最好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