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的命名向來直接,一般都來自腕表的功能特色,或是地方名稱,而 Bovet (播威) 的 19Thirty 則取自系列靈感時計的創作年份 1930。然而 Bovet 把當中的「30」改以英文「Thirty」代表,若以英文讀出名字,聽起來並沒有分別,但看起來卻有把兩種文化交融的感覺,讓我想起在 19 世紀,Bovet 於中西時計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
19Thirty 系列旗下有兩個型號:Fleurier 及 Dimier。19Thirty Fleurier 腕表於 2015 年推出,它擁有一個渾圓的表殼,並把表冠移至 12 時位,再配有一個 C 形上表耳。如果撇去一對表帶及遮去下表耳不計,它活脫脫就是一枚懷表。誠然,此作的靈感來源正是 Bovet 的 Easel(框架)高度精密懷表。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時計史上其中一個轉捩點,人們開始改戴腕表,懷表漸走下坡。在正式進入腕表時代前,Bovet 於 1930 年推出了獲得專利的 Easel 高度精密時計,雖然備受歡迎,可惜終隨著時代巨輪的運轉而被淘汰。不過,Bovet 擁有人 Pascal Raffy 對此懷表情有獨鍾,於是把 Easel 化作 19Thirty Fleurier 腕表再度登場,其時只推出精鋼款,在今年決定增添玫瑰金款。
Bovet 19Thirty Fleurier 腕表直徑 42 毫米,厚度僅 9.05 毫米,身形甚為纖薄。雖然其表冠移至上方,又配有 C 形表耳,但其表耳能完全往後翻,下表耳則為棒子設計,使腕表可以很好地包覆著手腕。這懷表造型是 19Thirty Fleurier 的特色,同屬 19Thirty 系列的 Dimier 仍然是搭配傳統的表耳及 3 時位表冠。或許你不習慣表冠設於上方,但如果你把 19Thirty Fleurier 及 19Thirty Dimier 併在一起看,你應該會像我一樣,欣賞前者把古典設計融入現代時計後所出現的獨特造型。
表盤是刻意營造的左右對稱佈局,偏心時分盤及小秒盤以上大下小的排列,兩者有部分重疊,像是一個倒置的 8 字,盤面刻有 sunray 璣鏤飾紋,底盤則以圈狀的日內瓦波紋綴飾,以小秒盤為中心如漣漪般散開。
在時分盤左右近腰位之處,是兩個扇形盤,右方為動力儲存顯示,左方則不設任何功能,只以放射紋作裝飾,意即它的出現只是為了平衡畫面。的確,有了它後畫面會更好看,然而發現它沒有任何實質功能時,卻令我感到若有所失,甚至覺得,哪管是加添一個日夜顯示也比丟空好吧。
系列備有三款表盤顏色,分別是黑色、藍色和棕色,並有三種刻度選擇:阿拉伯數字、羅馬數字及中文字,而本文所拍攝的就是配黑色表盤的中文刻度版。實不相瞞,對於手上這款具「中國色彩」的時計,我始終看不習慣,這不單因為中文刻度表盤太罕見,更重要是它用上「十二時辰」代表 12 小時。按中國曆法,十二時辰相當於一天 24 小時,一個時辰代表兩個小時,教我如何能把「子」看作「1」,「丑」變作「2」呢?如果 Bovet 把這時計換作 24 小時制式,這設計才合理吧。雖然,小秒盤內用上了中國數字的「十五」、「三十」、「四十五」及「六十」,我還是覺得格格不入。
即使我明白 Bovet 與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為中國巿場而創作這特色設計也無可厚非……但,就當我是偏見吧,我終歸不懂欣賞,若要選擇,還是更喜歡它的阿拉伯數字或是羅馬數字款。又,請不要誤會,我無意因為一個表盤而抹殺其他的好,如果你是喜歡古典設計的腕表,又希望作品具特色,而非單純的「古典設計表盤」,我還是會建議你去看看這作品的(還有另外兩款刻度盤嘛)。
翻轉腕表,你能看到內裡的 15BM04 手動上條機芯,其夾板及零件佈局同樣是「左右對稱」,與表盤相呼應。事實上,這機芯是 Bovet 為 19Thirty 系列特別設計,擺頻為每小時 21,600次,動力儲存長達七天。夾板飾有日內瓦波紋,主夾板則是魚鱗紋,Bovet 的機芯裝飾工藝向來漂亮,在這腕表便可欣賞得到。Bovet 19 Thirty Fleurier 玫瑰金腕表定價為 HK$ 228,000,另外還有鑽石款的,定價自然高一點,為 HK$ 310,000。bov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