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的命名向来直接,一般都来自腕表的功能特色,或是地方名称,而 播威 (Bovet) 的 19Thirty 则取自系列灵感时计的创作年 1930。然而播威把当中的「30」改以英文「Thirty」代表,若以英文读出名字,听起来并没有分别,但看起来却有把两种文化交融的感觉,让我想起在 19 世纪,播威于中西时计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
19Thirty 系列旗下有两个型号:Fleurier 及 Dimier。19Thirty Fleurier 腕表于 2015 年推出,它拥有一个浑圆的表壳,并把表冠移至 12 时位,再配有一个 C 形上表耳。如果撇去一对表带及遮去下表耳不计,它活脱脱就是一枚怀表。诚然,此作的灵感来源正是播威的「框架」(Easel)高度精密怀表。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时计史上其中一个转折点,人们开始改戴腕表,怀表渐走下坡。在正式进入腕表时代前,播威于 1930 年推出了获得专利的 Easel 高度精密时计,虽然备受欢迎,可惜终随着时代巨轮的运转而被淘汰。不过,播威拥有人 Pascal Raffy 对此怀表情有独钟,于是把框架怀表化作 19Thirty Fleurier 腕表再度登场,其时只推出精钢款,在今年决定增添玫瑰金款。
播威 19Thirty Fleurier 腕表直径 42 毫米,厚度仅 9.05 毫米,身形甚为纤薄。虽然其表冠移至上方,又配有 C 形表耳,但其表耳能完全往后翻,下表耳则为棒子设计,使腕表可以很好地包覆着手腕。这怀表造型是 19Thirty Fleurier 的特色,同属 19Thirty 系列的 Dimier 仍然是搭配传统的表耳及 3 时位表冠。或许你不习惯表冠设于上方,但如果你把 19Thirty Fleurier 及 19Thirty Dimier 并在一起看,你应该会像我一样,欣赏前者把古典设计融入现代时计后所出现的独特造型。
表盘是刻意营造的左右对称布局,偏心时分盘及小秒盘以上大下小的排列,两者有部分重迭,像是一个倒置的 8 字,盘面刻有 sunray 玑镂饰纹,底盘则以圈状的日内瓦波纹缀饰,以小秒盘为中心如涟漪般散开。
在时分盘左右近腰位之处,是两个扇形盘,右方为动力储存显示,左方则不设任何功能,只以放射纹作装饰,意即它的出现只是为了平衡画面。的确,有了它后画面会更好看,然而发现它没有任何实质功能时,却令我感到若有所失,甚至觉得,哪管是加添一个日夜显示也比丢空好吧。
系列备有三款表盘颜色,分别是黑色、蓝色和棕色,并有三种刻度选择: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及中文字,而本文所拍摄的就是配黑色表盘的中文刻度版。实不相瞒,对于手上这款具「中国色彩」的时计,我始终看不习惯,这不单因为中文刻度表盘太罕见,更重要是它用上「十二时辰」代表 12 小时。按中国历法,十二时辰相当于一天 24 小时,一个时辰代表两个小时,教我如何能把「子」看作「1」,「丑」变作「2」呢?如果播威把这时计换作 24 小时制式,这设计才合理吧。虽然,小秒盘内用上了中国数字的「十五」、「三十」、「四十五」及「六十」,我还是觉得格格不入。
即使我明白播威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为中国巿场而创作这特色设计也无可厚非……但,就当我是偏见吧,我终归不懂欣赏,若要选择,还是更喜欢它的阿拉伯数字或是罗马数字款。又,请不要误会,我无意因为一个表盘而抹杀其他的好,如果你是喜欢古典设计的腕表,又希望作品具特色,而非单纯的「古典设计表盘」,我还是会建议你去看看这作品的(还有另外两款刻度盘嘛)。
翻转腕表,你能看到内里的 15BM04 手动上链机芯,其夹板及零件布局同样是「左右对称」,与表盘相呼应。事实上,这机芯是 Bovet 为 19Thirty 系列特别设计,摆频为每小时 21,600次,动力储存长达七天。夹板饰有日内瓦波纹,主夹板则是鱼鳞纹,播威的机芯装饰工艺向来漂亮,在这腕表便可欣赏得到。播威19Thirty Fleurier 玫瑰金腕表定价为 HK$ 228,000,另外还有钻石款的,定价自然高一点,为 HK$ 310,000。bovet.com